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党建工作 > 农村党建

药”让乡亲们富起来

发布时间:2020-01-03 09:40 来源:滁州日报定远新闻 作者:定远先锋网管理员 浏览:
【字体大小:

“您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,为什么不过着上海大都市安逸的生活,还选择二次返乡种植药材?你图的是什么?”面对笔者的疑问,殷树龙饱含深情地说:“我就是要发挥我的一点余热,让大梅村美起来,让乡亲们富起来,实现小康生活目标。”

12月11日上午,在藕塘镇大梅村殷树龙的药材种植基田里,一百多个当地农民正在有序地忙碌着,有的在地里栽植药材,有的在路边栽植宝塔松,有的在村庄除草整治环境。一棵棵绿油油的天冬药材苗“占领”了空白田,一排排笔直的樱桃树“站立”在白芨墒边,一处处荒草被割草机割倒。忙碌声、机械声、欢笑声交织在一起,仿佛在演奏着大梅村调整产业结构、迈步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。而这首激昂乐章的“指挥者”就是现已接近古稀之年的上海下放知青殷树龙。

大梅村坐落于藕塘镇大西北的山岗丘陵,虽然距定城只是“一步之遥”,但大梅村群众思想意识不活、产业结构不优、基础设施不强,群众饱而不富。加上水利条件差,自然灾害频发,群众每年“忙而不收”“劳而不获”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群众仍然徘徊在温饱的边缘。

上世纪70年代,年仅26岁的殷树龙响应国家“上山下乡”的号召,下放到藕塘镇大梅村上吴组,和当地的农民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,过了4年多的“大集体”“记工分”生活。当时,殷树龙只能把带领群众致富的种子深深地埋在心底深处。1978年,殷树龙下放“期满”,带着对大梅村的惦记和对父老乡亲们的思念,回到了父母、兄弟姐妹都在一起生活、工作的上海。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,殷树龙在上海先后从政、经商、办企业。殷树龙当年埋在心底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、实现增收奔小康的种子在内心深处静静地发芽成长。曾担任上海市机关处长职务的殷树龙始终放不下大梅村的父老乡亲。

2017年,殷树龙怀着对大梅村的深厚感情,在先后几次回来看望乡亲们时,发现大梅村群众还是自己下放时的生产经营模式,年复一年种植着稻子、小麦、玉米,过着撑不着、饿不坏的日子。殷树龙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他暗下决心,一定要把自己种植过药材的经验分享给群众,用自己的实践把群众的观念调新、思路调活、结构调优,增加群众经济收入,实现小康生活目标。

心中有梦想,脚下有力量。事不宜迟,说干就干。2019年10月,殷树龙再次从上海驱车到大梅村上吴组,把自己在大梅村种植药材、带动群众调整产业结构、促进增收致富的想法,逐家逐户和群众们进行了交流。面对近七旬老人的坚定与梦想,当地群众开始还抱着一丝怀疑和顾虑。殷树龙承诺,每年的11月份,预付下一年的土地流转费用,并且与群众以协议的方式明确在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后,不管国家给不给农民被流转土地的粮补、综补等补贴,自己按照当年的粮补、综合补贴标准兑现给农民,让群众吃下定心丸。

在藕塘镇党委、政府和大梅村“两委”及干部的宣传、引导和鼓励下,殷树龙很快从大梅村的上吴、西肖、小陆、十大户村民组,以每亩每年400元的价格,一期流转了600余亩旱田,种植白芨、天冬、黄精、葛根等药材及樱桃、桃树等经果林。理想的种子一旦发芽,就会破土而出、不声不响、夜以继日的成长。项目实施中,殷树龙没有让群众掏一分钱、没有占用镇村一个水利、道路项目计划,先后自费50余万元,在药材种植基地及周边打了6眼机井、深推5口当家塘坝、硬化绿化1.8公里“村村通”道路。目前,机井、当家塘、道路绿化等工程全部结束,大大方便了农民出行,殷树龙还免费为农民提供生产用水。在看到殷树龙种植药材的一系列实实在在的“动作”后,上吴、西肖、小陆、十大户村民组的群众纷纷到殷树龙药材基地从事药材栽植、绿化栽植、环境整治务工。务工人员不但每人每天能拿到100元的劳务费,每天中午还能吃上殷树龙提供的热气腾腾、荤素可口的饭菜。已是65岁的务工老人吴正旺笑呵呵地说:“像我们这么大年龄,出去打工,人家都不要了,只能在家门口干干了,既能挣点生活费,也能照顾到家庭,又能减轻子女经济负担。我已经在这里干了一个多月,不瞒你,3000多元劳务费已经干在我口袋里了。”在吴正旺的带动下,大梅村已有120名多群众到殷树龙药材种植基地里务工。殷树龙每天发农民工工资就得一万余元。殷树龙说“自己在土地流转、平整田块、栽植苗木、绿化硬化、整治环境等方面,已经投入资金500万元”。2019年11月份,殷树龙又成立了药材种植合作社,注册了土德药材有限公司,走起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经营发展路子。

经过近一个多月的奋战,原来600多亩空田现在栽植上了药材和经果林,原来杂草丛生的“村村通”道路现在变宽了,原来脏兮兮的村庄现在变干净了。短短的两个月时间,大梅村的村容村貌、群众的精神面貌、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实现了华丽转身、破茧蝶变。一个产业结构优、运行机制好、群众参与度高的新大梅村呼之欲出。

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倒计时。站在新时代的起点,踩着乡村振兴的鼓点,殷树龙踌躇满志地说:“我虽然退休了,但我没有褪色,我有一个带领大梅村美起来、富起来的梦想;虽然我不是一名党员,但我有一颗为民造福的初心,有一个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使命,全力以赴种植好药材,用我余生的精力和智慧,带领大梅村群众,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小康。下一步,我还将扩大土地流转面积,争取到2020年将药材和经果林基地发展到2000亩,我还要自费实施‘泵站串塘’工程,把塘修好、把水留住、把地盘活,实现‘药’让乡亲们富起来的目标。”(郭庆)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